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流浪攝│十個你不知道的鳳凰山秘境│前篇



有人說:「如果你只從鳳凰徑登上峰頂,並不算真正到過鳳凰山。」


清幽的大嶼山地大物博,動植物世代繁衍,蘊藏歷史和故事也不計其數,群山之中以934米的鳳凰山為首,山高路陡,壁立千仞,傲然挺立在大嶼山中部,其中隱含的絕景比比皆是,旅者以各景點外貌為之貼切命名,實在為探秘之旅增加無窮趣味。

注意:路況極為崎嶇,山徑模糊不清,手機接收不良,必需準備充足,配備適當裝束和飲料,並由經驗人士帶領,以策萬全。

從紅花長滿的三山台遠觀鳳凰山


月夜下的雲海大佛


斬柴坳回顧鳳頂雲霧渺渺


秘點地圖


1. 隱世奇岩「天窗石」
南茶棧道是貫穿南天門和茶壺咀的依稀小徑,當中最多人慕名前往的可算是巍然矗立的天窗石,它是一組排列整齊的奇巖,座落在岌岌可危的崖坡上,形勢異常險峻,疊石中間有窗口可容納幾個人,站在上面可盡覽嶼南和東海無限風光。


幾層樓高的石塔


天窗峽綠草如茵


海拔700米高的崖坡


2. 窮途絕壁「倒腕崖」
從昂坪市集走到鳳凰觀日牌坊,如抬頭望向鳳凰山頂西北面,會發現光禿禿的巨型石壁, 狀如倒轉的手腕,崖坡雄偉險要,氣勢萬千,像要隨時傾倒下來,部份鬆散的石塊掉落山腰,形成三道長長的石河,牌坊處有隱秘的鳳尾脊通往崖底,唯路段非常陡峭,極花氣力,前行者應量力而為。


恃勢凌人的險壁


遙望高聳絕崖


巨岩狀如猛獸



3. 
險隘破口「北天門」鳳凰山副峰被稱為凰峰,從那裡往北下降是跌宕陡坡,亦是通往北天門石澗的隱徑,來到澗道入口是個渾然天成的巨大門扉,形同一個馬蹄鐵塊,狂風從破口凜冽吹襲,無數碎石滿佈峽谷,每走一步都令人驚心動魄。


天門上的懸崖棧道



小心審慎是探秘第一課


北天門馬蹄口


4. 
亙古石室「滴水岩」過了倒腕崖不久,進入不見天日的樹帶棧道,起伏高低的叢徑舉步為艱,爬過大石深谷後,面前是一個巖巉洞穴,壁上的石塊四分五裂,串串水滴沿裂縫源源不絕的溢出,滋潤了滿地的蕨類植物,炎夏來到這裡,感覺冰涼寫意。


巨型石洞渾然天成


源源水滴滋潤萬物


5. 氣勢凌人「虎吼河」狗牙絕嶺是鳳凰山餘脈,氣勢磅礡非凡,經過閻王壁和一線生機之後來到分岔路,是一道既闊廣又顛簸的石河,河口鎮守著一頭石獸,人每踏一步,碎石就下陷流瀉,寂靜空谷傳來回音,形同猛虎嘶叫,故稱虎吼石河,奇岩異域往往孕育出野生動物,我們就曾經在這裡遇上長長觸鬚的白尾狐狸。


東脊及中脊間的石河


一瀉千里的回音谷



鳳凰山是我們的珍貴寶藏,以上只簡介一些石景和隱谷,並未包括無數的水澗和縱橫的棧道,還有更多更多未被旅者涉足的隱密處,有待熱愛香港的你我發現和珍惜,而最重要最重要的一點是:「準備充分,安全至上。」

如希望欣賞更多作品,請參觀流浪攝「香港不一樣」山野攝影展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
日期:28~30 May 2016
開幕:28/54pm
時間:28/54~8pm29/510am~8pm30/511am~8pm31/510am~5pm
主辦:影聯攝影學會│流浪攝。





作者簡介:流浪攝是聯C兄、露伊和Tony組成的山野攝影組合,致力拍攝香港郊野風光,發掘本土幽山美地。流浪攝一直廣受注目,熱爆網絡及各大媒體,曾接受電視電台和報章雜誌訪問多達六十次,是多份網媒的專欄作家,著作「香港攝一圈」榮獲香港金閱獎最佳書籍。 屢獲各大機構:天文台、漁護署、觀鳥會、DCfever、Manfrotto等邀請合作,近年更成立了「流浪教室」舉辦本地及外地攝影團,推動山野攝影不遺餘力。

流浪攝專頁:

fb.com/WanderingPhotography

流浪攝網誌:
http://wanderingphotographyhk.blogspot.hk/

流浪攝聯絡:
wanderingphotographyhk@gmail.com

歡迎分享文字和相片,敬請標明出處。
Copyright©版權屬於流浪攝所有。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流浪攝│香港雲海美│4K Time Lapse

今年香港天氣特別潮濕,每天不是下雨便是煙霧彌漫,然而對喜歡拍攝風景的朋友卻是喜訊,因為如果走到山上,有機會遇上難得一見的雲海奇觀,而事實上現在的熱門地方,天都擠滿人群,由早到晚守候心中夢寐以求的畫面,熱誠和意志令人佩服。

香港雲海美4K UHD Time Lapse
https://youtu.be/1f6sdUK8BdE





想拍雲海當然要留意天氣情況,季節、時間、濕度、風速、雲層高度和温暖氣流等,近年天文台積極地加強與大眾溝通互動,成立了社區觀測計劃,又設立戶外攝影天氣資訊網頁,提供對攝影極為實用的數據,其中一項高空資料,拍雲海的朋友必會參考。

舉例你身處大帽山,500米以下的紅藍線重疊,代表相對濕度極高,即是雲霧積聚,而你頭上的紅藍線分得較開,即表示沒太多雲,而且下方空氣較為穩定,你便有機會遇上雲海了。
天文台高空資料

有一點必需留意,高空資料是來自一套無線電氣球裝置,叫作自動高空探測系統,每天約在08:0020:00在京士柏放出,透過無線電接收氣象數據。由於一早一晚的資料並不覆蓋24小時,所以天氣在這段時間出現變化的話,都會可能令你空手而回,所以除了依賴數據,還要身體力行,加點運氣,總有機會碰上香港雲海。長氣補充一句,來到郊野,切記愛護環境,顧己及人。


氣象冷知識:非一般的氣球

Reference:
天文台社區觀測計劃:fb.com/icwos
天文台戶外攝影天氣資訊:www.hko.gov.hk/out_photo/outdoor_photo_uc.htm


如欲欣賞更多作品,請到以下連結參考:
「香港不一樣」山野攝影分享會 2016;https://goo.gl/3VWtrZ

















作者簡介:流浪攝是聯C兄,露伊和Tony組成的山野攝影組合,致力拍攝香港郊野風光,發掘本土幽山美地。流浪攝一直廣受注目,熱爆網絡及各大媒體,曾接受電視電台和報章雜誌訪問多達六十次。是多份網媒的專欄作家,著作「香港攝一圈」榮獲香港金閱獎最佳書籍。 近年成立了「流浪教室」教授攝影,同時也是Nikon School 客席導師,推動本地山野攝影不遺餘力。

流浪攝專頁:
fb.com/WanderingPhotography


流浪攝網誌:
http://wanderingphotographyhk.blogspot.hk/

流浪攝聯絡:
wanderingphotographyhk@gmail.com

歡迎分享影片、文字和相片,敬請標明出處。
Copyright©版權屬於流浪攝所有。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流浪攝「香港不一樣」山野攝影分享會 2016

影聯攝影學會主辦
流浪攝「香港不一樣」山野攝影分享會 2016

引言:
彈丸之地的香港,四周都是石屎森林,處處人煙稠密,然而只要用心發掘,郊野美景近在咫尺。流浪攝誠意跟各位分享最地道的山野風光,香港不但有不遜於外國的四時風景,也有閃耀的星空銀河和洶湧澎湃的雲海,透過相片、短片和故事,帶出不一樣的香港。

講員:流浪攝。
日期:2016.4.15(五)
時間:7:30~9:30PM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報名:http://goo.gl/forms/eBLRBR1DFJ
(報名只用作統計人數,以便行政安排,並非留位,請當日預早到場排隊,圖書館職員安排先到先入。)

簡介:
流浪攝是聯C兄、露伊和Tony組成的山野攝影組合,致力拍攝香港郊野風光,發掘本土幽山美地。流浪攝一直廣受注目,熱爆網絡及各大媒體,曾接受電視電台和報章雜誌訪問多達六十次,也是多個網媒的專欄作家,著作「香港攝一圈」榮獲香港金閱獎最佳書籍。 近年成立了「流浪教室」教授攝影,同時獲任Nikon School 客席導師,流浪攝推動山野攝影不遺餘力。

影聯攝影學會
www.uapa.com.hk


01 大欖千島湖

02 爐峰自然步道

03 亞公灣

04 大刀屻

05 湘子峰

06 大生圍

07 萬宜水庫

08 鶴咀山

09 扯旗山

10 萬柱海岸

11 古洞

12 昂平

13 麒麟山

14 大帽山雷達站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流浪攝」破禁邊境遊二:白虎山

新界打鼓嶺的白虎山,一直是不少行山人仕渴望到達的地方,它是境內最北的一座山,所以被稱為香港四極之「北極」。

01 境內最北的山頭

昔日禁地 更顯神秘
高度不足100米的白虎山,特色景點也不少,從前需要申請禁區紙,如今因著邊境開放,要到訪這只老虎變得輕而易舉。白虎山別名白花山,看看在東面山腰的警察行動基地門牌就一清二楚,基地亦是三四十年代英軍駐紮的一個地方,所以建有直升機坪在旁邊的土丘上。

北極之巔 遠眺群山
要來到這個香港之極,從坪輋路轉入蓮麻坑路,過了香園圍就能找到登山路口,續走馬路至盡頭是另一個直升機坪,看到一間不知用途的鐵皮癈屋,吶喊了一聲也有些迴響,旁邊是昔日的機槍堡,內外保持完整無缺,窗口全向北面邊界。遠處有樓梯可到山上,分左右兩路,左邊往水務署的定壓池,附近有巨型纖維水箱,草叢中隱約看到白色東西,正正就是白虎山的最高點,一場來到當然要替這個香港境內最北的三角測量站拍照記念,可惜身旁草高及胸,未能盡覽西面景色,但仍可清楚細數東面群峰:鹿湖山、禾徑山、龍尾頂、銅鑼坑、紅花嶺和黃茅坑山等。

02 麥景陶教堂

03 停機坪旁的建築

昔日保壘 歷史教堂
沿來路離開時,千萬別錯過右路的二級歷史建築:麥景陶碉堡,有人為之留下雅名,稱作麥景陶教堂 (MacIntosh Cathedrals) ,隔著圍欄可看見墨綠色的警崗保存良好,三角型的外貌相當特別,設有圓柱班瞭望台監察邊界的非法入境情況,現在已人去樓空,完成重要的歷史任務。碉堡前向內地展目,看見高聳的梧桐山和電視塔,山下盡是密布的住宅大樓,反觀香港變得非常「落後」,只有「不值錢」的百年鄉村、農田濕地和古老礦場。

蓮塘口岸 難分界線
回程時沿蓮麻坑道回文錦渡,看見香園圍過境口岸的前期工程已蠢蠢欲動,正如政府網頁上口號:「以人為本,兩地相連」,發展局文件透露,假設到2030年深圳居民可以免大陸出境簽注到訪香港,預計新口岸每日最多需要處理客流量30,700人次及車流量20,600架次!香港這道屹立多年的邊界,因著中港「溶合」「接鬼」和「膠流」,變得愈來愈模糊不清了。

禁區開放後,估計遊人相對增加,敬請留心以下事項,把滋擾減到最低。

1.
愛護郊野,不丟垃圾。
2. 保持安静,不作破壞。
3. 私人地方,請別進入。
4. 村路狹窄,勿亂泊車。
5. 顧己及人,彼此尊重。

04 堅固如昔的機槍堡

05 內部的窗口和空間

06 吶喊與破屋

07 寬闊的登山石階

08 山頂巨型水箱

09 白虎山定壓池

10 梧桐山下的高樓

11 五十年代的二級歷史建築

12 行動機地和停機坪

13 東面群山林立

14 工程如火如荼

15 新口岸設計圖? (via: http://legco.gov.hk)